手機的天氣預報,小時預報什么時候才能準?小編整理了以下信息供大家參考。
這是個系統問題,涉及面較大,就我了解的做個回答一,先說手機app的問題
- 各天氣app的數據來源不同,大致分三類:大部分來自中央氣象臺官方發布的信息,來自國外氣象臺的數據(例如蘋果自帶的天氣app),國內地方氣象臺推出的app(例如成都氣象,杭州的智慧氣象)。原始數據來源不同,就會造成天氣預報的差異。數據來源于地方氣象臺的相對更準確一些。
- 對于同樣數據來源的各款app,運用的演算模型不同,也會造成預報差異,應該是側重點不同,差異不會很大。(這方面不甚了解,歡迎大神科普)
- 地方氣象臺的數據更新后,要從市級→省級→中央氣象臺上報。這個過程中會有延時,比如地方臺更新了1點的最新數據,而央臺可能3點才更新,所以地方臺推出的app要比大部分app更準確一些。因為大部分app只能從央臺獲取信息。
- 地方天氣app可以到地方臺官網查找,如果有app,官網多會在顯著位置提供下載鏈接和二維碼。
- 全國各地都有氣象站,當地的氣象站收集當天同一時間的溫度,氣壓,濕度,風等氣象信息匯總發給國家氣象局,獲取這些數據的儀器也是比較基礎的,風速儀,百葉箱等,還有些高級的儀器:氣象雷達,氣象衛星等。
- 氣象雷達(多普勒雷達)主要是用來探測降水的,氣象雷達發射脈沖狀電磁波,當電磁波遇到雨滴后一小部分的能量被其散射,然后回到雷達天線,被雷達接收。
- 氣象衛星:例如風云4號,是一顆同步軌道衛星。其搭載了許多的儀器:多通道掃描成像輻射計、干涉式大氣垂直探測儀、閃電成像儀、空間環境監測儀器包載荷等。
- 多通道掃描成像輻射計,有14通道,對地表進行二維掃描,地表全盤15分鐘就能掃描完畢,來自地表的輻射通過中繼光學系統將入射輻射分裂成2個可見光通道、2個水汽通道和10個紅外通道。掃描獲得的云圖,發送到數據中心。數據中心對信息進行記錄、處理,提取各種有用信息,專家們根據不同通道的云圖合成彩色云圖,進行分析,制出各種天氣圖,然后就有了預報信息。
- 那么天氣是怎么預測呢?用超級計算機將地面,雷達,衛星等儀器所測出來的濕度、溫度、氣壓和風速、風向這些數據進行推演,用數學的方法來計算大氣運動規律,要分析不同云層帶來的影響,預報專家用天氣學,動力學,熱力學等進行數據綜合分析得到的預報,制作出短時(1~6個小時天氣的動向),和中期預報(3~15天的天氣、動向),當然預報的時間越長,準確度就會降低。
- 現在天氣預報的準確率達到85%,其實已經很高了,由于對地球系統的觀測并不是很完整,還有許多技術難關要攻克等,還有咱們日常生活會對氣候產生影響,這些不確定因素,也就造成了15%的“不準確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