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都在未來二十年內能成為國內前四的大城市嗎?關于此問題下邊進一步說明。
還是先亮明答案吧:不可能。
目前我國排名前四的城市是四個一線城市:北京、上海、廣州、深圳。
按照我國目前的國情,一座城市要想實現快速發展甚至是跨越式的發展,作為內外兩大因素的自身定位以及國家政策,那是必不可少的。
從城市定位來看:
《北京城市總體規劃(2016年-2030年》:北京作為首都,是我國的政治中心、文化中心、國際交往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;
《上海城市總體規劃(2017年-2035年)》:上海的城市定位是國際經濟、金融、貿易、航運、科技創新中心。
《廣州城市總體規劃(2017年-2035年)》:廣州的城市定位是廣東省省會、國家重要中心城市、歷史文化名城、國際綜合交通樞紐、商貿中心、交往中心、科技產業創新中心;
深圳作為我國改革開放后崛起的四大城市之一,粵港澳大灣區綱要中的定位是現代化國際城市、世界影響力的創新創意之都、四大中心城市之一,最近又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,可以說已經成為國家的門面擔當。
從定位上看,四大一線城市都已經不再把視線局限于國內,而是放眼全球參與競爭。
再來看成都,《成都市城市總體規劃(2016—2035年)》對成都的定位是:四川省省會、國家中心城市、國際門戶樞紐城市、世界文化名城。其中2035年發展目標是高標準全面建成國家中心城市;2050年發展目標是建成國際運籌中心、國際創新中心、國際文化中心。
別說20年了,從城市規劃目標上看,最起碼30幾年后,成都的定位,才能與目前的四大城市定位相比,又何談超越?
另一方面,近些年火熱的國家中心城市概念來看:
北京、上海、廣州、成都都是國家中心城市,進入國家中心城市行列,意味著成都地位被提升到國家級別的戰略定位,未來將得到更多的政策支持,這就為成都的跨越式發展創造了前提條件。
然而,不說北上廣三大國家中心城市,深圳雖然沒有被明確為國家中心城市,但早已參與到國際競爭中,實際上,是不是國際中心城市,對深圳來說并不重要。
作為國家中心城市的成都,別說取代這四大城市中的一個,單單是與它們并駕齊驅的機會,都要與同為國家中心城市的重慶、武漢、天津、鄭州、西安等城市競爭,而從現狀看,無論是經濟、科研教育以及城市地位,成都都沒有取得絕對的優勢,甚至某些方面相比天津、武漢等還處于下風,未來20年,能否脫穎而出,目前尚存在疑問。
城市行政級別,意味著城市取得資源、分配資源的能力,也是一座城市在城市金字塔中的層次體現。
從這方面看,四大城市中,北京、上海為正省部級的直轄市,廣州、深圳都是副省級市城市,作為副省級城市的成都,并不占優勢。
相反,從未來發展潛力上講,重慶、天津兩大直轄市,也許更有可能一點,而武漢、南京、杭州等城市的行政級別不必成都低,未來20年,成都能否在城市競爭中勝出,還有待觀察。
從目前的經濟實力來看:
成都2018年的GDP為15342億元,位居全國城市第七,增速為8.0%;2018年一般預算收入是1424億,甚至沒有進入前十,僅排在第十一位,增速為11.66%;
GDP和財政收入方面,無論從絕對量還是增速,同重慶、杭州、武漢、南京等城市現比,都沒有取得全面的優勢地位。
也就是說,如果按照目前的經濟發展速度,從經濟實力上講,哪怕20年后,成都依然與這些城市處于同一層級,想要與北京、上海、廣州、深圳四大城市比肩,還是相當有難度,更別說取而代之了。
當然,20年,時間跨度太過長遠,中間肯定還存在著變數,成都目前要做的,是低調做人,高調做事,大力發展自己,當自身的實力上來了,成都地位、形象,肯定也會有大幅度的提升。